当前位置:首页>安卓软件>学习教育> 正文
亚兰德隆,雨港基隆学习教育

亚兰德隆,雨港基隆

1年前 (2024-06-24)类别:学习教育

  • 发布日期:2025-11-06 16:27:21
  • 所属类别:学习教育
  • 下载人数:9498
  • 版本:
  • 大小:

立即下载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

亚兰德隆,雨港基隆介绍

“雨港基隆”的全文

雨港基隆。谢冰莹「冰莹游记」

如果有人去基隆,他在脑子裏第一件想到的事,一定是带雨衣。基隆的雨,也像不测的风云一样,即使是烈日当空,谁能担保半小时或者几分钟以后,不下倾盆的大雨呢?

亚兰德隆,雨港基隆

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十点,我乘的中兴轮进了基隆港,统舱里的旅客们忙得一塌糊涂,我却把头从圆窗洞口伸出去,安闲地在欣赏基隆的雨景。

远在半年以前,友人给我来信,告诉我台湾多雨,千万不要忘记带雨衣、雨鞋。也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从小就爱雨;尤其在夏天,看到一阵骤雨过后,把故乡的石板路洗涤得干干净净,一条七彩美丽的虹横在西边天上,不知勾引出我多少幻想:我幻想着自己成了仙,踏上那条美丽的虹,飘飘地进了仙宫。

也许就因为这个缘故吧,一直到如今,我还在爱雨。

亚兰德隆,雨港基隆

当岸上的人都被雨淋得抬不起头来,谁都在诅咒着天公无情的时候,我却暗暗在高兴,居然半小时之内,我看到台湾的气候,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原来是蔚蓝的天,远处,海水和天一样地碧绿,突然一阵大雨降下,海面被蒙蒙的轻雾笼罩着,海潮发出怒吼,站在岸上那些没有带伞穿雨衣的人们,马上成了落汤鸡。正当在船里的人替岸上的人感觉万分着急的时候,雨又像被用刀切断似的突然停住了。几分钟之后,整个海面都被雾封锁,使你的眼睛应接不暇。这种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如果不细细体会,是很难领略到的。

其实,基隆的雨景,还有比这更美的呢!

那聚集在电线上的雨点,恰像五线谱上的全音符,它们一串串地排列着,又像珠子在那里**,有时慢慢地向右边移动,接着又转到左边来;也有左右两边的水珠同时都向中间聚集,然后汇成一颗大水珠降落在马路上。雨越大,自然水珠也越多,降落得也越快;假如你站在基隆公园狮头山的顶上看雨景,那更是美到了极点!

一阵倾盆大雨降下来,恰像飞机从天上撒下大大小小的雪亮的珠子在海里,那些珠子在碧绿的海水里沸腾、翻滚、翻滚沸腾。它们在跳跃,它们在怒吼,它们在歌唱。这时候,也许你正躲在一株大树下面避雨,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山洪爆发的声音,小溪涧里流水的声音,这又是另一种天然的音乐,在合奏着雄壮幽雅的交响曲。

正在这时,雨忽然停住了,海里翻滚着汹涌的浪涛,树上滚下亮晶晶的水珠,碧草摇摆着柔软的躯干,栖息在枝叶下的小鸟振一振两翼,啪的一声又向远方飞去了。这时一轮强烈的日光,冲出了云层,像大地**似的照得漫山遍野通红。在海上又是另一番景色,海涛在日光的反照之下,现出五色灿烂的花纹,恰像孩子们玩的万花筒,起着各种不同的变化;假如是晚上,基隆的雨景更美更壮丽,更令人感到惊奇!那一艘艘昂然地泊在海里的军舰,它们像神话中的龙船。那些透明的电灯,照耀得海上如同白昼,倒映在水里的光影,不住地摇晃着,恰像海龙玉宫殿里的神灯;再把视线转移到街市吧,那灯光辉煌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稀奇,倒是那两排特别整齐有三个地球灯连在一起的路灯,实在太美,太神秘,它们是指引迷途者走向光明之路的象征。每次到基隆,晚上回来的时候,我特别欣赏这两排路灯,这是基隆市上特有的景物,也是给与旅客印象最深的地方。

来到台湾快六年了,在基隆一共住过三晚,每次的印象都不相同。第一次住在友人的雨楼上,因为屋顶破了还没有修理,所以当豪雨像瀑布似的从天而降的时候,楼下饭厅里便成了水池,由窗户口飘进来的小雨点,特别富有诗意。我仿佛在听衡山的黑龙潭瀑布,声音雄壮而洪大,我悄悄地爬起来一看,只见水龙随着楼梯曲折蜿蜒而下,这是很少有人看见过的奇景。为了听雨声,我忘记了疲劳,兴奋得一夜没有睡好。

第二次,住在水上招待所,等孩子们睡熟了之后,我跑到船顶上去了望,这时已经是十二点多了,街上静寂得像海上一般,只剩下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呆呆地站在那里,马路也显得特别宽而洁净,令人发生一种寂寞空虚之感。回头再看海景:远远地,灯塔的光是那么柔和地照耀着海面,一到静寂的午夜,海涛的声音更显得壮丽,雄伟了。那屹立的军舰,真像海市蜃楼,使人感觉到一种形容不出的神秘之美。

第三次,是住在瑛嫂的房里听海啸。自从民国十七年,我由上海到北平去,第一次看见海以后,我便对海发生了爱情。我爱海,因为海的度量大,涵养深,能包罗万象,能藏垢纳污。它的生命力很强,滚滚的浪涛,曾启示我不少向前奋斗的勇气。我第一次到海边,就留连忘返。我看见过海的雄姿和静态,但没有听过海啸的声音。海啸是可爱也是可怕的,有时它像鬼神在呼啸,有时又像嫠妇在哀号;有时像夜之神吹着轻快的哨子,奔向黎明;有时又像真理向强权发出控诉反抗的怒吼,它能使善良的人听了鼓舞前进,使罪恶之人听了胆战心惊。

我爱基隆的雨景,更爱午夜的海啸;豪雨会洗涤大地的污迹,海啸会唤醒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

雨港基隆名字的来历和它的地形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一个港口都市。辖7个区、7个附属岛屿,总面积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鸡笼,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山、七堵等7个区。

市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但山势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为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扼门户,成天然防波堤。气候湿润温和,雨期长,雨量多,人们把基隆市称为“雨都”或“雨港”。温带海洋气候很显著,年平均气温21℃,最高为8月,平均28℃,最低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现在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业主要有采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湾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区三面环山,平地狭窄,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游览地有观海亭、慈航寺、佛都图书馆和全身乳白、颇为壮观音菩萨像。有灵泉寺,建于1889年,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观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岛蕃字洞和千叠敷海蚀奇观,此外,还有海门天险、清代炮台遗址,以及“仙洞听潮”、万人堆、狮球岭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游胜地。

基隆庙口小吃是指位于奠济宫附近仁三路和爱四路的小吃摊,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省。

奠济宫建于清风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为纪念来此开垦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从小吃摊声名大噪后,已有油烟盖过香火之势;然于大啖美食之余,别忘到奠济宫细细鉴赏这座百年庙宇,一窥先民精致的雕琢艺术。

庙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摊位历史较久,有很多是日据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摊,皆有固定的摊位整齐的招牌,自白天就开始营业;著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

兴起较晚的爱四路则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但每摊位置固定,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后半段摊位则以服饰、鞋子、玩具、日用品为主,而与仁一路交接处,也有几摊老字号的小吃,此路段于下午4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夜市白天时可通行汽、机车,下午5点开始管制,成为行人徒步区,因此游客最好在傍晚前来,最能感受庙口夜市的魅力。

雨港基隆的资料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一个港口都市。辖7个区、7个附属岛屿,总面积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鸡笼,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山、七堵等7个区。

市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但山势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为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扼门户,成天然防波堤。气候湿润温和,雨期长,雨量多,人们把基隆市称为“雨都”或“雨港”。温带海洋气候很显著,年平均气温21℃,最高为8月,平均28℃,最低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现在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业主要有采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湾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区三面环山,平地狭窄,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游览地有观海亭、慈航寺、佛都图书馆和全身乳白、颇为壮观音菩萨像。有灵泉寺,建于1889年,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观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岛蕃字洞和千叠敷海蚀奇观,此外,还有海门天险、清代炮台遗址,以及“仙洞听潮”、万人堆、狮球岭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游胜地。

基隆庙口小吃是指位于奠济宫附近仁三路和爱四路的小吃摊,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省。

奠济宫建于清风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为纪念来此开垦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从小吃摊声名大噪后,已有油烟盖过香火之势;然于大啖美食之余,别忘到奠济宫细细鉴赏这座百年庙宇,一窥先民精致的雕琢艺术。

庙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摊位历史较久,有很多是日据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摊,皆有固定的摊位整齐的招牌,自白天就开始营业;著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

兴起较晚的爱四路则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但每摊位置固定,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后半段摊位则以服饰、鞋子、玩具、日用品为主,而与仁一路交接处,也有几摊老字号的小吃,此路段于下午4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夜市白天时可通行汽、机车,下午5点开始管制,成为行人徒步区,因此游客最好在傍晚前来,最能感受庙口夜市的魅力。

天妇罗

地址:仁三路16号摊位

营业时间:1100~2100

天妇罗是一种日本食物,意指“炸的东西”,其实就是甜不辣,也是基隆庙口最负盛名的小吃之一。庙口卖天妇罗的摊子有好几家,其中以编号16号的摊子最为老牌,且味美料好。每家皆采现做现炸,以鱼浆加上面粉、太白粉,再以糖、盐调味,用机器搅匀后,再用手捏制成形丢进油锅,配上甜酱、小黄瓜,既是一份香酥可口的美食。

豆签焿

地址:仁三路26号摊位

营业时间:0900~2230

豆签焿是基隆小吃的特产,主要原料为“豆签”,是以状似黄豆带有黑斑的米豆,磨成粉后加工制成面条状,但比一般的面条短而薄,便是所谓的豆签,再与鱿鱼羹、虾仁羹一起在汤里煮,其汤汁则是以虾仁、蚵仔等材料一起勾芡烹煮,料多实在,值得一尝。

红烧鳗焿

地址:爱四路9号摊位

营业时间:1600~2400

这家已卖了30年的红烧鳗焿,是庙口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它是用新鲜的鳗鱼去头、骨刺后切成块,沾上调味料去腥再裹上面粉油炸红烧,然后放入大锅中和白菜、香菇一起勾芡烩成,鱼头则煮成当归鳗鱼头,风味鲜美醇口,是喜爱羹汤类食客不可错过的佳肴。

全家福甜酒酿元宵

地址:爱四路24号摊位

营业时间:1700~2400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如果有人去基隆,他在脑子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一定是带雨衣。基隆的雨,也像不测的风云一样,即使是烈日当空,谁能担保半小时或者几分钟以后,不下倾盆的大雨呢?

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十点,我乘的中兴轮进了基隆港,统舱里的旅客们忙得一塌糊涂,我却把头从圆窗洞口伸出去,安闲地在欣赏基隆的雨景。

远在半年以前,友人给我来信,告诉我台湾多雨,千万不要忘记带雨衣、雨鞋。也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从小就爱雨;尤其在夏天,看到一阵骤雨过后,把故乡的石板路洗涤得干干净净,一条七彩美丽的虹横在西边天上,不知勾引出我多少幻想:我幻想着自己成了仙,踏上那条美丽的虹,飘飘地进了仙宫。

也许就因为这个缘故吧,一直到如今,我还在爱雨。

当岸上的人都被雨淋得抬不起头来,谁都在诅咒着天公无情的时候,我却暗暗在高兴,居然半小时之内,我看到台湾的气候,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原来是蔚蓝的天,远处,海水和天一样地碧绿,突然一阵大雨降下,海面被蒙蒙的轻雾笼罩着,海潮发出怒吼,站在岸上那些没有带伞穿雨衣的人们,马上成了落汤鸡。正当在船里的人替岸上的人感觉万分着急的时候,雨又像被用刀切断似的突然停住了。几分钟之后,整个海面都被雾封锁,使你的眼睛应接不暇。这种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如果不细细体会,是很难领略到的。

其实,基隆的雨景,还有比这更美的呢!

那聚集在电线上的雨点,恰像五线谱上的全音符,它们一串串地排列着,又像珠子在那里**,有时慢慢地向右边移动,接着又转到左边来;也有左右两边的水珠同时都向中间聚集,然后汇成一颗大水珠降落在马路上。雨越大,自然水珠也越多,降落得也越快;假如你站在基隆公园狮头山的顶上看雨景,那更是美到了极点!

一阵倾盆大雨降下来,恰像飞机从天上撒下大大小小的雪亮的珠子在海里,那些珠子在碧绿的海水里沸腾、翻滚、翻滚沸腾。它们在跳跃,它们在怒吼,它们在歌唱。这时候,也许你正躲在一株大树下面避雨,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山洪爆发的声音,小溪涧里流水的声音,这又是另一种天然的音乐,在合奏着雄壮幽雅的交响曲。

正在这时,雨忽然停住了,海里翻滚着汹涌的浪涛,树上滚下亮晶晶的水珠,碧草摇摆着柔软的躯干,栖息在枝叶下的小鸟振一振两翼,啪的一声又向远方飞去了。这时一轮强烈的日光,冲出了云层,像大地**似的照得漫山遍野通红。在海上又是另一番景色,海涛在日光的反照之下,现出五色灿烂的花纹,恰像孩子们玩的万花筒,起着各种不同的变化;假如是晚上,基隆的雨景更美更壮丽,更令人感到惊奇!那一艘艘昂然地泊在海里的军舰,它们像神话中的龙船。那些透明的电灯,照耀得海上如同白昼,倒映在水里的光影,不住地摇晃着,恰像海龙玉宫殿里的神灯;再把视线转移到街市吧,那灯光辉煌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稀奇,倒是那两排特别整齐有三个地球灯连在一起的路灯,实在太美,太神秘,它们是指引迷途者走向光明之路的象征。每次到基隆,晚上回来的时候,我特别欣赏这两排路灯,这是基隆市上特有的景物,也是给与旅客印象最深的地方。

来到台湾快六年了,在基隆一共住过三晚,每次的印象都不相同。第一次住在友人的雨楼上,因为屋顶破了还没有修理,所以当豪雨像瀑布似的从天而降的时候,楼下饭厅里便成了水池,由窗户口飘进来的小雨点,特别富有诗意。我仿佛在听衡山的黑龙潭瀑布,声音雄壮而洪大,我悄悄地爬起来一看,只见水龙随着楼梯曲折蜿蜒而下,这是很少有人看见过的奇景。为了听雨声,我忘记了疲劳,兴奋得一夜没有睡好。

第二次,住在水上招待所,等孩子们睡熟了之后,我跑到船顶上去了望,这时已经是十二点多了,街上静寂得像海上一般,只剩下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呆呆地站在那里,马路也显得特别宽而洁净,令人发生一种寂寞空虚之感。回头再看海景:远远地,灯塔的光是那么柔和地照耀着海面,一到静寂的午夜,海涛的声音更显得壮丽,雄伟了。那屹立的军舰,真像海市蜃楼,使人感觉到一种形容不出的神秘之美。

第三次,是住在瑛嫂的房里听海啸。自从民国十七年,我由上海到北平去,第一次看见海以后,我便对海发生了爱情。我爱海,因为海的度量大,涵养深,能包罗万象,能藏垢纳污。它的生命力很强,滚滚的浪涛,曾启示我不少向前奋斗的勇气。我第一次到海边,就留连忘返。我看见过海的雄姿和静态,但没有听过海啸的声音。海啸是可爱也是可怕的,有时它像鬼神在呼啸,有时又像嫠妇在哀号;有时像夜之神吹着轻快的哨子,奔向黎明;有时又像真理向强权发出控诉反抗的怒吼,它能使善良的人听了鼓舞前进,使罪恶之人听了胆战心惊。

我爱基隆的雨景,更爱午夜的海啸;豪雨会洗涤大地的污迹,海啸会唤醒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皮努努下载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s://www.pinunu.com/edu/yldly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