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安卓软件>健康医疗> 正文
不知天上宫阙,"不知天上宫阙健康医疗

不知天上宫阙,"不知天上宫阙

2年前 (2024-05-09)类别:健康医疗

  • 发布日期:2025-11-07 16:41:14
  • 所属类别:健康医疗
  • 下载人数:860
  • 版本:
  • 大小:

立即下载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

不知天上宫阙,"不知天上宫阙介绍

一、不知天上宫阙是哪首诗

朋友,你的问题中的“不知天上宫阙”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不是诗哦,《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篇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后面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广泛传颂,成为思念亲人和向往美好爱情的千古佳句。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不知天上宫阙,"不知天上宫阙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不知天上宫阙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不知天上宫阙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它的意思是: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这句话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文解释:

天上的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怕在白玉砌成、翡翠装饰的天宫,受不了九天之上的寒冷。在月下起舞,清冷的月光下,我的影子也翩翩起舞,天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月光照着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人。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满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世上所有人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此词是1076年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这首诗词叫什么名

这首诗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原文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想主题: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皮努努下载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s://www.pinunu.com/jiankang/bzts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