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卓软件 > 最新下载 > 正文
天地无名万花小娘娘(天地无名 万花小娘娘) 最新下载

天地无名万花小娘娘(天地无名 万花小娘娘)

2年前 (2023-12-02) 类别:最新下载

  • 发布日期:2025-08-10 20:56:40
  • 所属类别:最新下载
  • 下载人数:39
  • 版本:
  • 大小:

立即下载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

天地无名万花小娘娘(天地无名 万花小娘娘)介绍

  

天地无名万花小娘娘(天地无名 万花小娘娘)

  研读内容:《道德经》第一章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书店

  导读人:寇方墀老师

  主持人:刘国鹏博士

  协读人:

  刘国鹏(Richard Wilhelm译本、Dr. John C. H. Wu译本、Paul Shih-Yi-Hsiao译本、Stanislas Julien译本)

  刘楠祺(Liou Kia-hway译本、Laure Chen译本、Jan Julius LodewijkDuyvendak译本)

  寇方墀(陈鼓应天地无名万花小娘娘,刘笑敢本)

  郭华(D.C. Lau译本天地无名万花小娘娘,憨山本)

  崔茂新(Michael LaFargue译本、高明撰本)

  袁军(Moss Roberts译本)

  张迎(Arthur David Waley译本)

  王鹰(徐梵澄本)

  刘桂兰(严遵著、王德有点校本)

  郭霏、杨琼华(王弼注、楼宇烈校释本)

  杨琼华(憨山著、梅愚点校本)

  马震宇(河上公著,王卡点校本)

  韩虹冰(黄元吉撰、蒋门马校注本)

  胡静(朱谦之本)

  王旭阳(成玄英本)

  蒋淼(蒋锡昌本)

  孙大宝(傅佩荣本)

  一、导读(寇方墀)

  第一章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刘笑敢《老子古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陈:第一个道是道理,第二个道是言说,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上专有名词,本章它意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常”,在帛书甲乙本均作“恒”。陈先生认为将“常道”解作“恒常不变之道”的解法是不当的,老子之作为宇宙实体及万物本原的“道”,是恒变恒动的。他引用了朱谦之和程颐的说法。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是称谓的意思,作动词用。第三个名为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他引用了蒋锡昌《老子校诂》,认为第一个名是世人用于事物之名,是一般普通心理所可了解的名。“常名”是真常不易之名,是老子自指其书中所用之名而言。他还引用了张岱年先生的话:真知是否可以用名言来表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大问题。道家以为名言不足以表述真知,真知是超乎名言的。《中国哲学大纲》

  刘:王弼本、河上本、傅奕本均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句式短促,基本是否定句式,否定可道之道与可名之名。

  而帛书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对道之可道与名之可名有一定的肯定意味。意味着道之可道与不可道,名之可名与不可名之间构成的辩证的统一,不是单纯地对一方否定。也就是说,“道”介于可道与不可道之间。

  河上公:“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憨山: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

  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陈:“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陈先生提到了严遵、王弼用“无名”“有名”作解,他则引用了王安石的注辑本和缪尔纾《老子新注》的解释,以“无”、“有”作解。

  他说:“无”、“有”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创始于老子。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亦以“无”、“有”为读。主张“无名”“有名”为读的人,也可在《老子》本书上找到论据,如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两者可并存,笔者居于哲学观点,兹取“无”、“有”之说。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刘:这一节最值得讨论的是断句问题。河上本、王弼本皆以“无名”、“有名”断句。(查看楼宇烈先生《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弼注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间没有以符号断句。然其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既有“无”,亦有“无名”。)

  自宋代司马光、王安石开始发明新的句读法,以“无”、“有”断句近代学者多从此说。但他认为此说不合事实,明显拔高古人。

  

  寇按:帛书本“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刘笑敢先生以帛书为底本,收到了“也”字,但没有原封不动将地将“万物之始也”也引进来,而是采取了其他版本的“天地之始也”,可见也是有选择和取舍的。

  刘:本章不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讲万物之“始”与“母”,而是从认知的角度强调万物之根本乃有“无名”与“有名”之一体两面。

  河上公:“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憨山: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jiào、jiāo、yāo)。

  陈:常体“无”,以观照“道”的奥妙;常体“有”,以观照“道”的边际。

  “徼”,前人有几种解释:

  一、归结;如王弼注:“徼,归终也。”

  二、作“窍”;如黄茂才本为“窍”,《说文》:“窍,空也。”(老子校诂)

  三、作“白敫”解;敦煌本作此解。朱谦之认为是“妙”的意思,“微眇之谓”。

  四、边际;陆德明说“徼,边也。”(老子音义)吴澄说:“徼,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

  陈鼓应先生从第四说,译为“端倪”.

  对于“常无”、“常有”和“常无欲”、“常有欲”的不同读法。陈先生认为:王弼以“无欲”“有欲”作解,后人多依从,然本章讲形而上之“道”体,而在人生哲学中老子认为“有欲”妨碍认识,则“常有欲”自然不能观照“道”的边际。所以,这里应承上文以“无”“有”为读。陈先生依次列举了《庄子·天下篇》“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以及自宋代王安石至当代高亨等各家的见解作为支持。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刘:帛书甲乙本“常”均作“恒”,三种传世本显然是避汉文帝刘恒的讳。他引用了刘殿爵的说法,从帛书本文例看,似乎“恒”字只作修饰语用而“常”字则作名词用(帛书本中也用“常”字。{16、52章})。惟句末判断则“常也”(16)、“恒也”(2)互用。帛书甲乙本均作“以观其所(口敫)”,“所”字理当为有,去掉“所”字就改变了“徼”的词性。

  河上公:“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也。“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憨山:“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犹寻常也。欲,犹要也。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要以观其道之妙处;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有,要以观其道之徼处。”徼,犹边际也。意谓全虚无之道体,既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故庄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观,才见道之妙处。此二“观”字最要紧。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陈:帛书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此两者,指上文“无”和“有”.他直接引用了王安石的说法:“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世之学者,常以“无”为精,以“有”为粗,不知二者皆出于道,故云“同谓之玄”.

  童书业说:“无”和“有”或“妙”和“徼”,这是“同出而异名”的。从“同”的方面看,混沌而不分,所以称之为“玄”.

  陈:“玄”:“幽昧深远的意思”。“众妙之门”:“一切奥妙的门径,即指‘道’而言。”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寇按:刘先生此处没有采用帛书本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刘:此段难点在于“此两者”何所指,历来注者解释纷纭,或曰“有欲”与“无欲”,或曰“始”与“母”,或曰“有”与“无”,或曰“常有”与“常无”……传世本“此两者”之“此”字似乎是紧承上句指示“恒无欲”与“恒有欲”,或者是“观其妙”与“观其所徼”,但这两者为什么是“同出”、“同谓”则很难理解。

  河上公:“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憨山:“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同”已下,乃释疑显妙。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做两边,故释之曰“此两者同”。

  恐人又疑两者既同,如何又立“有”“无”之名,故释之曰“出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

  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故曰“众妙之门”,斯乃造道之极也。似此一段工夫,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方见此中之妙耳。

  二、版本对照

  【吴经熊】Tao can be talked about, but not the Eternal Tao./ Names can be named, but not the Eternal Name./As the origin of heaven-and-earth, it is nameless; A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it is nameless./ So, as ever hidden, we should look at its inner essence;/ As always manifest, we should look at its outer aspects./ These two flow from the same source, though differently named;/ And both are called mysteries./ The Mystery of mysteries is the Door of all essence.

  【萧师毅】Il Tao di cui si puo’ parlare non e’ l’eterno Tao/ il nome che puo’ essere nominato non e’ l’eterno nome./ il senza nome e’ l’inizio del cielo e della terra/il nominato e’ la madre di tutte le cose/ percio’ essere sempre nel non volere e’ vedere il suo recondito/ essere sempre nel volere e’ vedere le sue tendenze/ queste due cose sono la stessa cosa/ manifestandosi hanno nomi differenti/sono chiamati buio/ il buio del buio e’ la porta di tutto il recondito.

  【Stanislas Julien】La voie qui peut être exprimée par la parole n'est pas la Voie éternelle; le nom qui peut être nommé n'est pas le Nom éternel.

  (L'être) sans nom est l'origine du ciel et de la terre; avec un nom, il est la mère de toutes choses.

  C'est pourquoi, lorsqu'on est constamment exempt de passions, on voit son essence spirituelle; lorsqu'on a constamment des passions, on le voit sous une forme bornée.

  Ces deux choses ont une même origine et reçoivent des noms différents. On les appelle toutes deux profondes. Elles sont profondes, doublement profondes. C'est la porte de toutes les choses spirituelles.

  【Richard Wilhelm】Der SINN, der sich ausspreche laesst, ist nicht der ewige SINN./ Der Name, der sich nennen laesst, ist nicht der ewige Name./ “Nichtsein” nenne ich den Anfang von Himmel und Erde./”Sein”nenne ich die Mutter der Einzelwesen.// Darum fuehrt die Richtung auf das Nichtsein zum Schauen des wunderbaren Wesens,/ die Richtung auf das Sein zum Schauen der raeumlichen Begrenztheiten./ Beides ist eins dem Ursprung nach und nur verschieden durch den Namen.

  【点评】1、首先,《道德经》第一章在断句和辨析上历来分歧较大,或许是全部81章中分歧最大的一章。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4个外文本,应该首先明确中国自古及今对此章的基本理解传统和线索。

  (1)第一句三个“道”各自的含义:河上公、王弼本、蒋锡昌、陈鼓应、傅佩荣等注本均将第一个道理解为通常可以被言说的道理、“世人习称之道”、而将第二道理解为动词:言说,第三个道理解为“自然长生”之道(河上公)、“真常凝寂”之道(成玄英)、“道法自然”之道(蒋锡昌),“究竟真实”(傅佩荣)。但是,与此相对的一种解释,则是将第一、三个道理解为同一个道,即人人之所由共也,也是真常之道,第二个道,乃名词,即“道之发见”如憨山、黄元吉的解释。憨山法师的句读则因此变为“道,可道,非常道”。需要补充的是,“常道”,帛书作“恒道”,乃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为“常道”(刘笑敢)。

  (2)“有名、无名”的句读,在《道德经》的理解上,自宋代以后,向来分为两派:严遵、河上公、王弼、河上公为代表的“有名、无名”,第二种理解是以司马光、王安石、苏辙、梁启超、高亨、严灵峰、陈鼓应等为代表的“有、无”句读。对此,今人蒋锡昌、傅佩荣对后一种解释均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个人觉得有相当之参考价值。蒋锡昌认为:有名、无名为老子特有名词,人类未生,名号未起,谓之“无名”,人类已生,名号已起,谓之“有名”,并认为,老子以“无名”为“道”,同时又以“无名”时期一种空无所有之状态为其“道”之总原则,而主张以“无欲”、“无为”、“无私”、“无知”、“无事”、“无执”、“无名之朴”等理想为人君治国治身之基础。并引《庄子则阳》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例证,认为“有、无”句读不足为凭。而傅佩荣则给出了不以“有、无”句读的三个理由:一,无与有是相互对立的概念,既然相互对立,就不能有先后的承启关系;二,《道德经》涉及先后承启德,只有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这里的有、无乃指有形、无形或有名、无名而言;三,历史上以“有、无”句读始于王安石,认为不可以王之句读来取代帛书《老子》与王弼的注本。

  (3)道家之“道”与儒家之“道”在本体论上的含义不同,这一点梁启超、陈鼓应先生有清晰的论证。陈鼓应认为,老子关于宇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之说,此外,他说的“天”,都是指自然而言,消解了意志的天、作为的天,把前人视为无上权威、不可侵犯性的天,拉下来,屈居于混然之“道”的下面,而成为漠然存在的自然之天。(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44页)。

  而梁启超也认为,老子的“道”,“先天地生”、“象帝之先”,说明“道”的本体,是要超出“天”的概念来求他;并认为子思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说颠倒了,老子说“天法道”,不说“道法天”(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51页)。个人以为,究其实,并非子思颠倒了老子的“道”、“天”关系,而是道家和儒家一开始对于“天”、“道”的认知就存在差异。

  (4)“天地”,帛书本作“万物”,楼宇烈先生认为,王弼本原文应为“无名万物之始”,后人篡改为“无名天地之始”。

  (5)“玄之又玄”的含义,各家的解释都似乎有些勉强,唯独憨山的解释最妙,认为“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可见,这里的“玄之又玄”乃是超越有名、无名之上,既不执着于有名,又不执着于无名,因此,“玄之又玄”。

  2、通过辨析古今中国诸多注家对于第一章的大体立场,则面对各西文本时则不会无所适从,因为,很多时候西方汉学家的翻译工作也是在和中国译者合作的情况下推进的,这就免不了受中国合作者立场、观点、选择底本的影响,如Richard Wilhelm(卫礼贤)的译本是和中国晚清官员劳乃宣合作的结果,而耶鲁藏第一个英文本也被认为是裨治文和梁发之子梁进德的合作结果,而备受推重的儒莲法译本也是在参考27中注本的基础上而译就,并收到晚清思想家王韬的赞誉。

  

  (1)吴经熊的英译本出版于1961年,无注释。吴经熊9岁习英文,1921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学位(时年22岁)。可谓不世出之奇才,此后曾游历欧洲多国,1933年负责起草《中华民国宪法第一草案》,1940年代末曾担任中华民国驻梵蒂冈公使,称得上学术、仕途双丰收。吴经熊英文极佳,其《道德经》在英文世界也被称为佳译。

  在吴经熊的译本中,首先,他将第一个“道”处理为“Tao”,而没有像某些译者那样处理为“Way”,第二个道是“be talked about”,第三个“道”,乃the Eternal Tao。其理解同于河上公、王弼本等传统的理解。其次,“无名,天地之始”,他的理解是以“有名、无名”句读,“天地”的处理,遵循了传统的解释,而非帛书本和楼宇烈先生所认为的王弼本所应恢复的旧貌“万物”;第三,“妙”、“徼”,吴本处理为“隐”(as ever hidden)与“显”(as always manifest)的关系,与敦煌本接近;第四,“玄”译作mysteries(神秘玄远),“玄之又玄”译作The Mystery of mysteries(诸神秘中之神秘),属于直译而非解释性的翻译。吴经熊的译本由于缺少注释,因为可以被视作普及性的翻译而非学术性的翻译。

  值得一提的是,吴经熊译本中的“玄”、“玄之又玄”在中文对照中,书写为“元”、“元之又元”,据蒋锡昌先生考证,这是清朝以降为避清圣祖之讳而改为“元之又元”,后本均已改正,而吴经熊译本所附录的中文内容仍保留了这一清本之处理。

  (2)萧师毅的闻名于世,肇端于他在弗赖堡时和海德格尔合作翻译了《道德经》的前8章,可以,这一合作最终无疾而终。其实早在此之前,萧师毅曾于1942年在意大利著名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的鼓励、资助下,出版了意大利文版的《道德经》译本。

  在萧师毅的译本中,首先,对于第一句中道的处理,几乎和吴经熊的处理一摸一样,即均不译名词性的“道”,而是以汉语拼音代替,以保留其本有的丰富含义:Il Tao di cui si puo’ parlare non e’ l’eterno Tao(“可以被言说的道非永恒之道”);其次,“有名、无名”的句读,“天地”的处理,也同样遵循了传统的解释;第三,“常无欲、常有欲”,处理为nel non voler和nel volere,这里动词volere进行了名词化处理,更强调,在“意愿、需要”等意,这一意思我想也较接近“欲”本来的意思。“徼”被处理为“le sue tendenze(其趋势)”,而非“边界”或者敦煌本中的彰显意思;第四,“玄”译作单数的buio(黑暗),“玄之又玄”译作il buio del buio(黑暗中之黑暗),在注释中,萧师毅如此解释玄(buio):Buio significa oscurita’, stato di inazione, essenza dell’essere(玄乃暗寂、无声无息之意,无为之状态,存在之本质),显然,萧师毅将玄进行了本体论的描述,视为“道”本身的表现形态。

  (3)Stanislas Julien(儒莲)的译本出版于1842年,乃为补其老师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emusat)译本之不足,同时,这一译本也是应德国科学家洪堡之邀,参考了27种汉语注本而译就。该译本被晚清思想家、协助理雅各翻译《十三经》的王韬视为“駸駸乎登大雅之堂,述作之林矣”。也被学界普遍认为在学术成就和翻译成就上,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

  首先,Julien将第一个道处理为La voie即道路之“道”,而非像吴经熊、萧师毅那样,以汉语拼音代替。第二,“有名、无名”的句读,“天地”的处理,也同样遵循了传统的解释;第三,“妙”、“徼”,Julien本处理为essence spirituelle(精神本质),une forme bornée(有限的形式),后者与中国传统的理解出入不大,惟“妙”的处理偏重西方的唯理主义传统;第四,“玄”译作复数的toutes deux profondes(二者均(为)幽深),“玄之又玄”译作Elles sont profondes, doublement profondes(它们是幽深的,双重的幽深),“众妙”,按照之前对于“妙”的理解,则被处理为toutes les choses spirituelles(所有的精神事物),似乎与老子的本意相去甚远。

  (4)Richard Wilhelm(卫礼贤)的译本属于德语世界的名译。在Wilhelm的译本中,首先,“道”被处理为“Der SINN”,即大写的“意义”,这一处理非常特殊;第二,“无名、有名”的句读按照传统的理解,但意思被翻译为“Nichtsein”(非存在)、“Sein”(存在),显然是受西方自巴门尼德以来的唯理主义传统的影响;第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Wilhelm译作:Darum fuehrt die Richtung auf das Nichtsein zum Schauen des wunderbaren Wesens,/ die Richtung auf das Sein zum Schauen der raeumlichen Begrenztheiten./ Beides ist eins dem Ursprung nach und nur verschieden durch den Namen(对此,朝向无(非存在)的观瞧,则引向奇妙的本质之观,朝向是(存在)的观瞧,则导向空间上的局限性)。(刘国鹏)

  【点评】一、常道,常名:刘殿爵:constant way,name恒常;吴经熊:eternalway,name永恒不朽的; Mr.Waley:unvarying way,names不变的,永久的。恒常和不朽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第一句话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1.什么是道?再细分,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字是否指称同一个意思?第一二个道,陈鼓应先生将其解释为可言说的道理。第三个道易做永恒非不变讲。钱穆先生认为老子的道是“万物虽变,而其变有公例可寻”,也就是万变中有不变。2.是否可名,也就是道、名的关系问题。通常解释为可言说的名,常名不可言说。钱穆:“老子道名兼重,有常道复有常名”。因此道并非不可说,同刘笑敢先生。钱穆先生:老子之名在本书中有两种:“1.物体之名2.象状之名。”憨山**认为这两句言道之体,道体至虚,无相无名。

  二、憨山:故常无,以观其妙。认为此二句为入道的功夫。从观有观无,引出对下面的解释,同成玄英。

  刘殿爵:rid of your self desires;吴经熊:as ever hidden;Mr.Waley:同刘。

  三、观,妙:成玄英(608-699)西华法师:近鉴己身之妙道,远鉴至理之精微。不同于通常解释的万物之妙,吴和Mr.Waley的essence。

  四、玄:憨山因循成玄英。成玄英的“玄”:深远,不滞之意,不滞有不滞无。不否定道的真实存在,只是反对简单粗暴地以有无来界定。憨山:玄之又玄:虽然做到有无同观了,但如果不能忘心忘迹,就不是真的妙。只有做到忘怀泯物,才能无往不妙,因此说是众妙之门。方法:静工纯熟。

  五、1.老子的道不是不变的,是易,是“反者道之动”,是可言说的。无法说,是不能尽言,但并不是不能说。2.关于欲,有欲才能观,对世界存有好奇心,才会有去观的动作,得其“徼”,如同其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郭华)

  【王弼】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陈陶然】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Ainsi, selon le non-avoir constant, j’aime observer son mystère. Selon l’avoir constant, j’aime observer ses frontières.(所以,依照常无,我愿观察道的奥秘;依照常有,我愿观察道的边界。)

  【点评】本句断句,陈陶然译本与王弼本有异。查刘笑敢《老子古今》,有解析如下:“帛书本对考察这一段的断句分歧有重要意义,河上公注、王弼注都以‘无欲’、‘有欲’断句。然传世本‘欲’字后无‘也’字,故也可理解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宋代王安石、司马光首创这种读法。然而帛书本却是‘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显然,这里‘也’字的使用证明王安石的发明不合古读。然而仍有很多学者不肯接受帛书本的读法,理由是帛书本虽为古本,却非善本,因此不从帛书本之句读......笔者主张从帛书本断句。”(刘楠祺)

  【点评】一、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为注释体例,河本平易顺达,王本简洁玄妙,重疏解原文;严遵本重论不在注,常引其一端加以论说;憨山本条理清晰,贯通儒释道解读老子。

  二、憨山认为,首章总论道之体用,后面章节均为演此章。

  三、严遵论述遵循“道德-神明-太和-天地-阴阳-大圣”的演进次序,繁冗中透露彼时天道观(杨琼华)

  【WALEY】一、“妙”:WALEY:the “Secret Essences”;

  二、“徼”,WALEY:the “Outcomes”;

  三、“同谓之玄”的“玄”:the “Mystery”;

  四、“玄之又玄”中,第一个“玄”译作the “Darker”,故“玄之又玄”译作the “Darker than any Mystery”。

  【点评】WALEY在翻译时,引入了“玄”的古义,如赤黑色、黑暗。这样翻译,对“玄”之深奥、神秘有一种生动的视觉化呈现,未尝不可取。(张迎)

  【Roberts】The way as "way" bespeaks no common last way

  【点评】Roberts本“道”大部分译为way,偶尔音译为Dao。译为way是为了传达“道”字的多义性,way除了道路还有common path路径,driving force驱动力的涵义,和陈鼓应所说的“构成宇宙的实体和动力”两个意思对应。

  【Roberts】Desire ever-absent故常无欲,同刘本王弼本断句。妙字译为seed germs。

  【点评】即使没有帛书本证据,Moss Roberts估计并不认可对王弼断句的指责,在西方传统中欲虽然较低,但往往也不可或缺。抛开本句对错,老子哲学中对欲的避之不及,反映了中国的所谓形而上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实际是“物理学之后”,而中国没有真正的物理学,甚至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人理学”,不过这也许正构成了中国思想的特色。(袁军)

  【刘笑敢】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Roberts】As one,a dark recess

  【评论】此处罗慕士同王弼本“同谓之玄”,“玄”字《说文》解释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罗慕士的译文富有诗意和形式美,此处用玄原意译为dark recess,是黑色的幽深。(袁军)

  【成玄英】题解:“道是虚无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智能尅(尅即剋,亦即克。说文曰克肩也。徐曰肩任也。段曰凡物压于上谓之克。智能尅境即理境可由妙智肩任)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此可见成玄英认为道德相辅相成,不当偏滞。

  分章:“今就上卷三十七张,大分三别: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案此为葛玄《序诀》,非成玄英之文。蒙文通引《序诀》曰:“今就上卷三十七张,大分三别: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下经一卷四十四章,大分三别,第一一章,正开德宗,第二四十二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前旨。”(《蒙文通文集》第四册,《校理<</span>老子成玄英疏>叙录》)

  **:蒙文通以为《成玄英疏》最合于唐蜀地遂州本。与遂州龙兴观碑不合之处,与易州本相和。案今核蒙文通所出校文,与遂州本、易州本不同之处,一一合于《敦煌道藏》五千文抄本。蒙文通以为遂州本、易州本皆自张系师之损字本出,而唐代羽客亦多依损字本为说。而损字本即五千文本。

  版本:蒙文通《辑校<</span>老子成玄英疏>》以顾欢《道德真经注疏》为底本,参校敦煌鸣沙本、道藏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老子李荣注》等。中华道藏熊铁基《成玄英道德真经义疏》以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为底本。此外复有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所录《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日人藤原高男《辑校赞道德经义疏》。

  源流:三翻式起自鸠摩罗什,而《吕览》《淮南子》已开其绪。

  首章四别:第一略标理教,第二泛明本迹,第三显二观不同,第四会重玄之致。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略标理教。)

  成玄英以道为“众生之正性”,而此道乃“以虚通为义”,“不可以心虑之”,而“常道”之“常”则是“以湛寂得名”,知成玄英实为守虚重无。此当为其道士之身份与修行方式所决定。而且此与“重玄”之宗旨并不相悖。又以“可道”之“道”为“有声有说”,直指为言语。

  名可名,非常名。

  前言“第一略标理教”,道为理,“名者,教也”。以理教、道名不一不异,下文之有名无名、有欲无欲亦若是。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第二泛明本迹)

  始,本也。有名,迹也。道本无名,不可言说,不可识,不可得,是以“圣人因无名立有名,寄有名诠无名”,最终得以“归本”。此为重玄之道之逆反,成玄英以为“重玄之道,本自无名,从本降迹,称谓斯起”。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第三显二观不同)

  妙,精微也。观,察照己身也。徼,归也。欲,情染也,所境也。人能无欲,则可“近鉴己身之妙道,远鉴至理之精微。”一旦有欲,则只见世间之有,难体“即有之空”,所以不能体察精微妙理,惟见死生之终归终结。案重玄学超脱过往道教重于长生之窠臼,超脱死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第四会重玄之致)

  两,谓有欲、无欲二观。“所观之境唯一,能观之智有殊”。

  同谓之玄。“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不滞于有,亦不滞于无,故谓深远之玄。

  玄之又玄。“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此重玄学之纲领。

  众妙之门。“妙,要妙也。门,法门也。”以为不偏于一端,以此“一中之玄”,除去二偏即偏于有无,此后再去除不偏于有无之执着,二者具消,乃“妙极精微,穷理尽性”,可谓众妙之法门。

  【点评】成玄英精于注释,训诂多用晋唐旧注。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前虽然有以言说解释可道之道,但是如成玄英这样在注疏之中直接点出的很少。成玄英作为一名道**,其修行经验很可能成为其对于道的理解的根基。因而对于**之中的反对的范畴,成玄英常常以一种将之归结为空无的方式进行否定。然而道本身必然是实存的,可谓是超脱此在间一切范畴,因而即便“有无”这对范畴都被否定,也不会伤及道本身,也应当不会伤及作为道士的成玄英的修行信心。因而成玄英反无反有,是就范畴概念而言,重虚守无是从修行而言,二者在根本上并不矛盾。(王旭阳)

  【徐梵澄】“道,本无可名言者,然不得不借名言以说道。此《老子》一书之所为作也。”“(是谓非于恒常之道外别立一道;非于恒常之名外别立一名)”

  【点评】徐先生对老氏之“欲”的理解,与其他版本不同。他认为“老氏之道,用世道也。将以说侯王,化天下。欲者,侯王之志欲、愿欲也。有欲、无欲异其度,于微、于窍观其通,将以通此道之精微也。”

  这让我想起《理想国》的哲人王。虽然哲人王一个人同时从事哲学家和统治者两个职业,不符合柏拉图对城邦正义的规定(正义是每个人各守其职、各安其分地从事一个职业)。但是哲人王如果可以把握好有欲、无欲的“度”,是可以实现道的至极微细、遍漫通达的境界。(王鹰)

  

  【王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徼者,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

  【点评】

  1.王弼认为可道可名的是“指物造形”。并没有对“道”“名”本身注解。“指物造形”楼宇烈先生注释:“此处借以指可识可见有形象之具体事物。”

  2.万物无形名时为“始”,有形名时为“母”。他特别强调了“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在五十一章王弼注:亭谓品其形,毒谓成其质。

  3.“徼”多数版本注为“边界”,王弼注为“归终”。他注的“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楼宇烈先生注:“‘适’,从。‘道’,指无。’济’,止。此句意为,有欲必须不离于无,然后才能有所归止。”

  4.“此两者”有多种注释,王弼注为“始”、“母”认为是始与母同出于“玄”。“玄”是“冥默无有也”。(郭霏)

  (编辑:郭华;摄影:范晓非)

  注:以上内容均来自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

  简介: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学者为骨干,以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比较为视野,意在**寥落、传统不彰之际,选定中外宗教、哲学、思想、历史类等名著若干部,展开精读和严肃探讨,挣脱时间、空间之阈限,融通本土文化之思想精华,吸纳普世文化之精神极粹,以为中华文化、思想之再造探索可资进取之途径;并以此激发学术、思想之开放性、互补性与活力。

  

长 按 - - - 识 别 二 维 码 - - - 点 击 关 注-

添加微信号:WXSY-2012 点击关注

传承国学精神,引领文化生活,

以家庭教育为基,与社会教育共同发展天地无名万花小娘娘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皮努努下载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s://www.pinunu.com/newapp/tdwmwhc.html